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

南島民族在中國

1. 『南島』之海南島

中國有沒有南島民族呢?這種念頭長久以來,有時會在心中打轉。有一個獵頭族-佤族就在滇緬邊界,但不若菲律賓的 Igorot 族及婆羅洲的 Dayak 族較有似曾相識之感,海峽對岸漢化己久的閩越,己被證實是另一不同的南方民族。南島…南島,是指太平洋以南之島嶼而言,既名之為「南島」, 與「南島」有關係的來說,在中國就只有海南島了。

1932年底一位青年旅行家騎著腳踏車,花了五個月環著海南島繞了一圈,,並數度進出山區,生動的記錄了二戰前海南島的風貌。這裡的原住民或少數民族,除了黎族之外,尚有苗、歧、侾等四大族,此外三亞有回族千餘人,沿島西岸一直到三亞有數目不詳之海上民族-蜑戶又稱蜑民、蜑族。【註1】


一直到1930年代,這個島只有一條不算完整的環島公路,仍保有純樸的民風,所以作者留下了美國傳教士,令人印象深刻的溢美之詞:「海南無餓莩」

黎依漢化程度深淺而分生、熟黎,族內又有三星、美孚、大鬃、夏黎…等之分,語言各有異同…。甚至明朝為平「黎亂」入島之苗族後裔亦被稱作「苗黎」。

文獻上又記載,苗黎之外,其餘三種(即黎、岐、侾),可分數系:
1. 古代自大陸移來者。
2. 歷代從征兵勇留住山中者。
3. 閩粵亡命之徒,隨時人內雜居者。
4. 歷代泛海之人,船毀不能返者。
5. 貿易山客,久住同化於黎者。
6. 歷代名人子孫遁世入山,漸化為黎者。
7. 明未遺臣不服清,逃遁入山者。
8. 來自南洋群島方者。 【註2】

可見黎之來源並不單純,是故現今另兩個民族岐、侾也歸入黎族。

而較晚入島與之雖有別,但亦己與黎融合在一起則以「村人(又稱臨高人)」取代區分。總之,類似過去以「番」或現今中國以「高山族」作為「台灣原住民」之總稱,黎事實上也就是海南島少數民族之總稱。

尚有一來處不明己漢化,亦被稱作「村人」,又有別於上面提到之臨高人者,居住在島西岸之昌化江下游,使用一種異於漢、黎之語言,有人認為來自越南。【註3】

蜑族後來也上了岸漢化,而回族郤在三亞倖存了下來。


【註1】田曙嵐,海南島旅行記,中華,1936-05;新文豐,1982再版。
【註2】許崇灝編,瓊崖誌略,上海正中,1947,P-58。
【註3】黎雄峰,海南社会简史,海南,2003-03,P-26 (http://www.hndaily.com.cn/200305/ca252365.htm)。



2. 回族與占城國人

622 AD穆罕默德「大逃亡」﹙Hegira﹚至麥地那,此年被定為伊斯蘭教回曆元年﹙A.H.元年﹚。於是在第七世紀後由阿拉伯循海上絲路,往來中國貿易的穆斯林,便出現在中國,有些人就地娶妻生子蓋起清真寺,不再返鄉而定居下來,成了最早的回族。

文獻記載,最早出現在海南島的回族被稱作「蕃客、蕃人」,唐天寶年間(742~755 AD),萬安州(萬寧)大海盜馮若芳,「每年劫取波斯船二三艘…掠人為奴婢,其奴婢居處,南北三日行,村村相次,總是若芳奴之住處…」,這樣的說法,後來在1983年於三亞、陵水之間,發現由唐代至元代間遺下之伊斯蘭墓葬群而得到證實。

直至13世紀初伊斯蘭方經中亞由陸路進入中國,才有蒲、海姓回民,由大陸進入海南島者,約在明洪武年間的1370年代。

又據記載,10世紀時,今越南南方的占城國與北方的交趾(亦稱安南)國戰爭不斷,占城國只能經海路與中國來往,海南島是必經之路。宋初太宗雍熙三(986)年,占城「蒲邏遏被越南所迫,舉族百口遷於宋之儋州」,這是中南半島難民至海南島僑居的首例。占城國人進入海南島避難的事,應不止於此。

海南回族內部有關於自己來源的民間傳說則為,「宋時有安南漁民200餘人,被風吹到瓊州」。會話時因只會說「華蒲(吃飯)」一詞而被當地政府定為蒲姓。後來,「分別被移往萬州的太陽坡,儋州的莪蔓村和崖縣的黃流…」。

萬州志:「番,本占城人,元初遭亂,泛舟泊於州境海濱,尋遷居城西,日番村」。

另外,明、正德『瓊台志』卷七、郤記載「元初駙馬唆都右丞征占城,納番人降,併其屬發海口埔,安置立營…立番民所。其外州者,乃元宋間,因亂挈家駕舟而來,散泊海岸,謂之番坊、番浦,不與土人雜居。」上文意指除避難之外,似尚有占人【註4】俘虜或人質被迫移民到海南島,與先來者作鄰居【註5】。


【註4】為方便以及統一指述,回教因帶有眨意,現改稱伊斯蘭教簡稱「伊斯蘭」,伊斯蘭教徒則以「穆斯林」稱之;占城為宋朝以後對占婆之改稱,為方便指述,故以占婆指述占城,以占族或占人稱占城人。
【註5】楊忠澤 高澤強,試談海南回族古籍及其歷史文化價值,回族研究 第4期,2000-4。



3. Champa vs Dai Viet

111 BC 南越(Nan Viet)淪亡(見前文:南東越列傳)之際,在之前約2000年,早期的吉蔑(Khmer)族由湄公河,猛(Mons)族則順薩爾溫(Sallwen)江,自上游而下,漸漸移民到中南半島,與當地人混居之後,建立了印度教國家-扶南(Funan)。

約在同時,扶南東南角,介於在東京(紅河)三角洲與湄公河三角洲之間,由安南山脈支脈伸入海岸犬牙交錯之狹長地帶,占(Chams)族人亦建立了另一印度教國家,即占婆(Champa、Cjamba)。192 AD在中國南方邊界一位中國官員名「區連」者,率眾「起義」,而以「林邑(Lin-yi)」之國名記錄在中國史書。【註6】

占族人之來歷,一反中南半島其他民族之源自於北部,何時到來己不可考,是故有人推測他們應是此間最早之「原住民」。
雖有灌溉系統經營自己的農業,但不比吉蔑和越人對農業之「專精」,占人帶有海洋民族之氣息,因其地理位置成了「海上絲路」的中間貿易兼補給站,確曾為占婆帶來了巨大的利益,然一旦中國國內發生動盪或國力衰退之際、特別是遇上農業欠收,占婆便由「貿易商」變「海盜」,不時對中越海岸作騷擾掠劫,所幸未挑起帝國之領土野心,只受到應有的膺懲。大部份時間則是與南洋諸國一般,以「三年一貢」與中國維持起碼的和諧關係,主要在於維持貿易利益之取得。

「林邑」中國後來改稱占婆,占族人自稱 Idrapura,在當今越南順化(Hue)附近,但這只是占婆國內最北邊的小國。事實上由北向南尚先後有 Amaravati 在廣南省(Quang Nam)、Vijaya 在平定(Binh Dihn)、Kauthera 在芽莊(Nha Trang),及 Panduranga 在今藩郎(Phan Rang)等計五個小邦。

到了第七世紀,扶南步上衰亡之途,由吉蔑(Khmer)取而代之。「吉蔑」中國稱之為「真臘」,為後來高棉之前身。

占婆雖只是由幾個經營海上貿易的小國家組成之鬆散聯邦,內部間也會有紛爭,但未有外來強敵犯境,故一直維持著繁榮的局面,直到大越(Dai Viet)獨立。大越,中國稱之為安南、交趾。

歷經千年被統治,939 AD南越終於復國。北方仍要面對遠東霸權,西方隔著安南山脈也是大國-吉蔑,被外人佔居之「歷史固有領土」光復無望;為舒解內部人口壓力,農民加入了軍隊,向南方去爭取土地,占婆成了覬覦的目標。待北方邊界日趨穩定之後,一個以驅逐當地住民並佔領土地的移民政策 Nam Tien(南向)自此便積極地持續進行。

占婆的政治中心便漸漸南移,又與西方興起的吉蔑發生磨擦;但是占婆與這兩方各有勝負,土地互有得失。

1257~1287年占婆與大越站在同一陣線,聯合抵抗蒙古人三次入侵。最後一次,忽必略子脫驩親王親率50萬大軍,強行假道大越,配合唆都親王(即元初駙馬唆都右丞)的海軍遠征。卻在東京三角洲與占婆境內,遭遊擊戰糾纏而傷亡慘重;數百年後被修理的對象換成美、法,這戲碼又在上世紀中葉重演。

蒙古人撤退之後,占婆王室一度欲與大越和睦相處而結親,但前嫌終究無法盡釋,兩國邊界紛擾依舊,這回宗主國換成明朝來作節制,至少還是無法互相毀滅。


1171年占婆水師曾溯湄公河進入洞里湖掠劫吉蔑首都Ankor;其最著名的國王Che Bong Nga (1360-1390),更收復了所有被侵占的領土,並數度侵擾東京三角州,1372年甚至攻入Thang Long(即今之河內)。這個成果,郤因無開彊拓土之急迫壓力且後繼乏人而無法保持下來。

1407年就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程之際,中國藉口大越對宮廷內鬥有所欺瞞,以大越漢化歷史悠久,為方便統治而強加拼吞。強力的官僚統治與搜括,反而激發越南民族主義,挑起對帝國的古老敵意;同樣地顯然並未因此獲益,與帝國失去緩衝的占婆,反而有唇亡齒寒之恐慌。

在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前三年,經過10年的遊擊抗爭,1428年黎氏王朝為大越重新爭得獨立自主,仍然繼續向北方納貢如故。中國之自尊心得到滿足之同時,卻已無法約束大越對南方之節節進逼【註7】。


【註6】蔡百銓譯,D. R. SarDesai,東南亞史【上】,麥田 2001-01。
【註7】王賡武,明代對外關係:東南亞3.2.1&3.4 ,商務,1994(http://mumacheng.com/book/book18/book18-03.htm)。



4. 占婆之皈依伊斯蘭

文明啟發了宗教信仰,文明的需求推動了海陸貿易,貿易又間接促進文明與宗教的傳播;是以印度教便傳到東南亞,印度教的僧侶與當地人結親的結果,便孕育了扶南國。不僅如此,南洋各國間也慣常互相結親來作為以鞏固邦誼。

一個進步的宗教,自猶太教脫胎換骨而成了伊斯蘭,不必透過僧侶中介,只要誦唸:「唯阿拉是真主,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(萬物非主,唯有真主;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)」,無論何時何地,一般老百姓即可與阿拉直接溝通。這樣的概念,對於實施種姓制度的印度教「賤民」階級來說,理論上應當極富吸引力,然事實上郤未必如此。

渡海東來的穆斯林,基本上是生意人,故多結交主政當局的皇親權貴,於是阿拉伯商人便側身於朝廷中充作當權者之諮詢幕僚。其中又以早期來自印度胡茶辣 Gujorat 之 Sufi 派穆斯林,帶著強調天啟和魔力之神祕色彩,契合了東南亞地區對神/靈崇拜之悠久傳統,隨著海上貿易之傳播,漸漸被各階層接受。

為了對抗當時海上貿易的主宰滿者伯夷 Majapahit(今爪哇),以及1511年受到來自西方勢力之葡萄牙佔領麻六甲,並意圖壟斷貿易利益之刺激,於是沿麻六甲海峽兩岸開始,由各蘇丹帶頭,掀起了一股皈依伊斯蘭的風潮。【註8】

1471年占婆又遭大越黎朝犯境,部份占婆印度教皇族逃往南方,留下剛皈依伊斯蘭的國王獨自抵抗,終於被深受中國文化薰陶、多才多藝、文武全才之黎聖宗逮到機會、攻陷 Vijaya 都城,60000名占婆人遭到屠殺,包括皇族在內有30000名被俘虜。

次(成化8)年9月,(明)遣使於安南,令歸占城國王及侵地。(越)守關者不令使者入。 【註9】


全盤移植了帝國的典章制度,Nam Tein 即大越採帝國一貫南進移民政策之翻版;更將帝國的「政治藝術」融會貫通,再回頭去敷衍…【註10】。

已來不及了,占族再也無法返回故土,梵文自此消失在占婆文書上。大批占人皈依了伊斯蘭,同時也引發大規模的逃亡潮,大部份向高棉邊界移動,部份逃難至爪哇、麻六甲、蘇門答臘之亞齊 Aceh【註11】以及海南島。

【註8】李美賢,印尼史[b/],三民 2005-06,p-48。
【註9】張習孔、田珏編,[b]中國歷史大事編年(七)
,黎明 1994-9。
【註10】推薦參考:中南半島各民族歷史互動圖,海南島隔著海洋,似乎避免了民族間無謂的紛爭。
【註11】本節主要參考:Willam Collins,The Chams of Cambodia - part 1,(http://www.cascambodia.org/chams.htm) 。
  其他:Charles Scott Kimball,Dai Viet vs. Champa,(http://xenohistorian.faithweb.com/seasia/sea02.html#Champa)



5. 海南島之南島民族

海上絲路興起初,由占婆出發便是終點站-中國,要取道便捷,必得經島之東南岸,海南島作為旅途中的重要地標必不可免。

明史也記載著:「占城居南海中,自瓊州(海南島)航海順風一畫夜可至…」,加上行之已千年的納貢關係,要想占人不知有瓊州也難。當年侵擾中越沿岸,這裡是現成中途休息站,遇到暴風雨時更是緊急避難所;故在占婆文獻上,亦可能早給海南島取了個梵文名字也未可知?

1471年後,大批占人出亡,何以又會捨近求遠航向南洋?除了中、印文化差異之考量外,另一方面是有姻親關係而去投靠親友如爪哇,或是從海上貿易伙伴中得知另有友善的環境如麻六甲,或是遠在南洋群島蘇門答臘之極西北,竟有同樣是占語語族的弟兄亞齊。但畢竟,能不辭辛勞遠渡重洋的也非等閒之輩,只有貴族與其部屬、侍從才有這等機會。而這些走海路所能到的地方,沿途住民的共同特點為全是使用西南島語系,換句話說占人即是南島民族的一份子

在同時更多由陸路陸續避往高棉的占人,在高棉越南山區有他們熟悉的少數民族如 :Churu、Hroy、Jorai、Rhade、Rai、Roglai 也是早不知何時即定居在此之占語系南島民族。甚至於在高棉境內遇到來自西蘇門答臘 Minankabau 之新移民,被稱作 Chvea,亦屬馬來人之分支,與占人一樣是穆斯林,並堅持保留著母系社會基礎。

然而海南島仍是海路所能抵達之最近且最方便的地方,同樣因為早有占人定居,後到者亦循跡而至,同時也把伊斯蘭帶進了族人之間,也因為宗教,而與大陸遷入之回族有了接觸。
6. 三亞回族聚落-羊欄鎮回輝、回新村
如前所述,海南回族既有阿拉伯人,也有大陸遷居之回族後裔,加上避難而來的占人,曾經遍佈在海南島的海口、萬寧、儋州、淩水、三亞、崖縣等沿海地區,到了後來便逐漸匯集在島的南端-三亞市羊欄(現己更名為鳳凰)鎮回輝、回新兩個村,這裡成了伊斯蘭在海南島的主要櫥窗。

最主要的原因是:信仰伊斯蘭的族群在他鄉是有一定的壓力存在,生活方式得面對在地族群異樣眼光,特別是自明、清以來,主政當局因回亂所擾,而對之充滿不信任。於是作為一個遠離故土、落籍外地、人數不多、居住又分散的群體,其命運和發展勢必作一選擇,而付出相當代價。

其一是被迫放棄原來的信仰而走向在地化之途即漢化、黎化,這是最簡便而無可奈何的作法,如有唐、宋或更早期來到的占人,也有可能非穆斯林而是印度教徒,融入黎、漢之間更早而不自覺。

其次是再作遷移,比如:「萬(寧)城城西之番村…只有蒲光茂兄弟兩家人,餘者他遷…(留下者)從他們曾祖們的曾祖父輩起就被迫入鄉隨俗,逐步漢化」。又,清乾隆年(1782)間之「海富潤攜帶經書案事件」雖未釀成文字獄【註12】,郤造成除海富潤外,全家老小及其他受影響者500多人移居海外。日本人類學者(台灣應當很熟悉的)金關丈夫在1940年代也在「三亞街回教徒」中記載:「日本登陸海南島前,三亞回民與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阿拉伯一帶有所往來…」【註13】

最後則是以頑強的內聚力繼續保持其民族特性,三亞在地理上距占婆最近,自然成了占人聚集處所。又當地因位處邊陲,尚未形成一優勢之主流族群,成了語言複雜之地;各民族間也因此互相包容,適可讓少數族群與伊斯蘭有喘息的空間。於是尚未或不願被同化者便紛紛遷入回輝、回新這兩個村落。「穆斯林皆兄弟」,外族若要與之通婚,先決條件就是先入教,伊斯蘭成了族群團結的精神支柱。

然而村民的主要結構仍以占人為主,1942年日本人類學者忽那愛將對羊欄回族個體測量得出結論是:…近似中南半島的土著。【註14】


【註12】李云飞,伊斯兰文字狱之海福润事件 2005-12-25,(http://zhongguoysl1.blogchina.com/3994807.html);又因「回」教帶有眨意,現改稱伊斯蘭教簡稱「伊斯蘭」,伊斯蘭教徒則以「穆斯林」稱之。
【註13】江青武,初探海南回族先民的来源及其去向,回族在线,(http://www.huizucn.com/show/content.asp?ArticleID=473)。
【註14】同【註5】。


7. 回輝話、Tsat與Hainan Cham

宗教凝聚了族群,也保存了語言,回輝、回新使用一種完全迴異於附近方言的語言─回輝語,引起世人注目。

上世紀40年代即有人提出與占族有關,80年代初一位學者最初持否定的看法,認為回輝話與占語完全不同,具漢藏語系一般特點,與壯侗語族較近似,但隨後這位學者更進一步,將占語系中的拉德(loglai)語和回輝語作比較後,在1211個詞彙中相同或相近的詞有475個…看出回輝話與拉德語是有親緣關係的。

1986年另一學者,赴三亞對回輝話與印尼語進行比較工作,作出下面的結論:「…三亞回話與跟印尼(西南島)語有著無可辯駁的親緣關係,應當屬於馬來-波里尼西亞(南島)語系。…這1000年中,(回輝話)在海南島發生了根本變化,從原來的多音節變為孤立型的單音節語言…」。【註15】

經由語言學的分析來定義,如黎族被稱作 Hlai。可能是其自稱,三亞海南回族,初時被稱作 Utsul,亦以 Tsat 稱之,較地域化的稱謂則直接稱之為 Hainan Cham。

拿自己的族語與可以從數字的稱謂上可以看出其簡化的過程:
         1 ,2 ,3 ,4 ,5
賽德克/太魯閣 gi-ngan,d'ha,dru,spat,lima
印尼/馬來   sadu,dua,tiga,mpat,lima
Tsat     sa ,thua,tie ,pa ,ma【註16】

有趣的是,宋代記錄到的占語「
華蒲(吃飯)」一詞,如果要在太魯閣/賽德克/泰雅語中則可找出Habui(哈蒲?)
這個對應詞。Habui 動詞作:煮(…東西)來解釋,可能是小米、地瓜,但不一定是飯,當名詞則是指(煮熟的)食物;所以說那時的占人,若漂過頭來到我們的島,會發現台灣原住民較易溝通。

進一步的研究,確定了Tsat 語與北 loglai 語更為接近;根據 loglai 人的流傳下來的說法是:斯時,上層階級的逃往海上,下層階級的則逃至山上成了山地民族…。

總之千年下來,Tsat 或海南占語不單在詞彙上,連語法結構也受到了影嚮,在南島語系的演化研究上,自有其重要之學術地位。【註17】


【註15】同【註5】
【註16】The World of Hainan: Ethnic Cultures & Languages,(http://www.cjvlang.com/Hainan/hainanethnic.html#onetoten)。
【註17】Graham Thurgood and Fengxiang Li,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on Tsat, an Austronesian language of Hainan,(http://www.csuchico.edu/~elzbieta/Graham.html);Graham Thurgood and Ela Thurgood,From Proto-Chamic to Tsat,(http://www.csuchico.edu/~elzbieta/Graham05.html)。


8. 錯亂的族群建構

在回族龐大群體中,除了有共同信仰外,主要是指因過度深入中原內陸,而在漢化過程中失去了自己語言的色目人【註18】之後。而在南方沿海定居的阿拉伯商人後裔,有些則因漢化更深,失去了信仰而進一步成了漢人;如同早期來台的回民之溶入台灣人族群中。

但是信奉伊斯蘭在中國並非僅限於回族,而另有其他族群。其區別在於他們因未完全與自己的族群離散,而尚能保有自己語言的中亞遊牧民族之後。其中亦有人數僅5000人之塔塔爾族【註19】,規模甚至少於海南回族-Tsat(或可稱 Hainan Cham 海南占族)。
海南占族郤是唯一擁有自己母語回族一支,也是中國唯一來自南方海洋的語言-南島語,郤與島之對岸99.9%的所謂回族失落的母語毫不相干,且在歷史記憶中從未聽聞。相對地,回族對海南占族來說,只是基於共同信仰的淡淡牽連;而對來自南方的遠親,基於語言與血緣的相近,反應自是相對的親切熱絡【註20】。


三亞街頭的海南占族;據說三亞地陪並不鼓勵台灣遊客與海南占族接觸,原因是作買賣時很難討價還價。

中國不知是否因56個法定族群己成定見?顯然對此晚近的發現漠然視之。如同一個虛構的「高山族」之被故意忽視其南島之根源,而斷然定義為源自於「百越」,並佐證以黎族之基因研究成果。【註21】

但以海島之特性,因為開放-以至於附近南洋諸島如菲律賓者,都可能有幸「到此一遊」;也因為隔離-又使得因故無法返鄉者選擇留下。移民至此千年的占人,除了穆斯林及又他遷者外,也早有很多人就地為漢、為黎。是故黎族因海島之便,而與南島民族有了「基因交流」,就不足為奇了。

政治正確未必會永遠,郤有礙了學術之開放與真理之探討,並混淆了國際認知及中國內部之族群認同。有回族之前例【註22】,為展現一個國家對民族多元與包容的風範,給海南占族一法定族群的地位,將之與回族切割開來,來個56加1是基於事實上的確認與尊重。那麼以台灣原住民與海南占族的基因來作比對,應可拿出有意義且令人信服的數據,且又免於因此與回族糾纏不清。


【註18】指隨元朝遷移至中國之中亞遊牧民族,其中也有原為景教徒或祆教徒後來全皈依伊斯蘭。
【註19】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少數民族,(http://www.islam.org.hk/big5/islam/ReadNews.asp?NewsID=202&BigClassID=51&SmallClassID=79&SpecialID=1)。
【註20】馬來西亞新總理巴達維有倆中國表弟 現住三亞,(http://news.eastday.com/epublish/big5/paper148/20031225/class014800004/hwz1063174.htm);PM meets relatives from China,(http://pgoh13.free.fr/pm_chinese.html)。
    占人之後裔,歷來皆有表現,被越南同化有擔任越南將領者;離散於南洋者,多在政界出頭,如前印尼總統瓦希德 Abdurahman Wahid 為占人與華人之五世孫,(http://www.sinchew-i.com/special/vitalforce/ssvf.shtml?/soc/sa031401.html)。
【註21】黎族和台灣四民族有共同祖先,(http://big5.viewcn.com/zt/2002-37/qtzmd_zt02.htm)。
【註22】舉例來說:設若將中國基督徒全裝在一個藍子,另立「上帝」族,亦可能會造成社會混亂;參見Wrong Ethnic Designations,(http://www.theasf.net/forums/index.php?showtopic=5853)。


0. End

在同樣是占語系的亞齊之東南方,即北蘇門答臘高原山區,有個曾經一直頑強抗拒伊斯蘭化的山地民族Batak,郤輕易地接受了基督教。約在十年前的四月,路過那個高原時,適逢周日,在車上目睹作禮拜的教徒居然擠到了教堂門口;這樣的場景令人想起,部落初接受長老教會時依稀的幼時記憶。

當祖先的社會與價值體系在時代潮流衝擊之下,面臨崩落之際,勢必得籍助信仰來重建,幸好我們的老人作了正確的選擇,否則哪來原語聖經?來減緩母語的流失。

原文初發表於:2006-02-06~09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